弘揚優良傳統 強化服務職能
內鄉縣中華職業教育社主 曹春曉 王振超
100年前,我國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黃炎培先生聯合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創立了中華職業教育社,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首開改革脫離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的傳統教育之先河,率先倡導和推行職業教育,在我國近現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業績。
100年來,中華職業教育社秉持“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宗旨,致力于研究、宣傳和推廣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領域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中華職教社堅持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積極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大力實施溫暖工程,做了許多為國分憂、為民效力的實事,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內鄉職教社成立以來,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農村、面向企業抓好職業教育。我們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讓每一個青壯年農民擁有一技之長專項行動計劃,組織實施職業教育工作。2007年縣職教向總社匯報我縣急需轉移1O萬農村勞動力的縣情和縣委、政府“專項行動計劃”,申請爭取到溫暖工程“百縣百萬農民培訓計劃”,把“雙百計劃”的實施,當作提高農民素質,發展勞務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振興縣域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工作。短短兩年間,我們依靠縣委政府的支持,積極整合優化社會辦學力量,選擇確定了農業廣播學校,外派勞務培訓中心,農民工技能培訓中心及縣職業中專等四個職業教育學校作為“雙百計劃”承擔學校,并和培訓學校領導一塊研究確定培訓專業,根據市場需求,農村實際和學校專長,確定了計算機操作、服裝加工、寶石加工、手工編制、木業制造、型材加工、沼氣修建、建筑、烹飪、種植養殖等1 0個專業,詳細編制培訓計劃。在培訓中,我們堅持產教結合、校企結合、師教結合、嚴格管理,確保了培訓質量和效果。圓滿完成了2 0 0 0名農民工、城市下崗職工和待業青年的培訓任務,并分別在縣仙鶴紙業、縣伏牛木業制品廠、縣天曼制衣有限公司、縣祥瑞寶石工藝制品廠、縣地毯廠、縣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站、蘇州華碩電腦有限公司、江蘇雙儀光學有限公司工作,有的并輸出到非洲利比里亞從事建筑工作。2 O 0 8年5月7日至8日,我社參加了中華職教總社在北京中國農業展覽館舉辦的“實施溫暖工程,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成果展覽會。用了1 2個版面全面介紹了我縣人文自然概況、實施溫暖工程培訓農民工情況,介紹了光友薯業、大地生化及仙鶴紙業等企業產品、介紹了縣委政府領導重視溫暖工程的情況。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延東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為全市、全省的職教工作爭了光。
做好中華職教社的工作,不僅是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黨的知識分子工作、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是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傾聽民聲的一條有效渠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目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對我國人力資源的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會迫切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F在全國城鎮每年需要就業的勞動力約2400萬左右,同時,在我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專職務農的勞動力數量急劇減少,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空心化”現象十分普遍,有統計數據顯示,農村勞動力平均年齡接近50歲。而留在農村的務農勞動力文化程度較低,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導致農業新技術很難有效推廣。廣大農民普遍對現代農業“沒有興趣”,不愿意讓下一代繼續從事農業的占多數,國家劃撥很多財政資金開展的職業院校涉農專業對學生和家長沒有吸引力,應屆初中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就讀涉農專業的人數大幅度萎縮,新生代農村勞動力“輕農、去農、離農”現象嚴重,有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出來。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確保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必須妥善解決好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升級和轉化,提高農民素質,推動“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建設齊頭并進。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指出:要拓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就地就近就業。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基地建設,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合理引導產業梯度轉移,創造更多適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機會,促進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
(一)與時俱進,大力促進現代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一是有助于提升農民職業技能的技術含量和農產品技術含量,推動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二是有助于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三是有助于更好地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挖掘農村改革發展的潛力,從而增強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動力。中華職業教育社應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扎實做好農業職業教育工作。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把“文化教育”和“現代農業技能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從“思想觀念”“綜合素質”等多方面來迅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讓農村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培養新農民,發展新農業,建設新農村”做出自己的貢獻。內鄉中華職教社想縣委政府之所想,解縣委政府之所難,緊緊圍繞縣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局,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統戰性、教育性、民間性的作用,充分發揮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獨特優勢,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主動作為,在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中較好發揮了助推作用。
(二)主動作為,積極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讓現代農業“接網觸電”,使電子商務逐步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助推器和縣域經濟轉型的催化劑。開個農副產品“淘寶店”,已經成為農村青年追求的時尚,也吸引著不少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回鄉就業創業。國家正在加快實現行政村寬帶全覆蓋,創新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進農村互聯網提速降費。同時實施“快遞下鄉”工程,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完善縣鄉村物流體系。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將會大力推進互聯網與農業農村融合發展,推動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有機結合,形成“接二連三”的全產業鏈,促進農民在家鄉創業就業。
為完善農村物流服務體系建設,提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增強縣域農特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地方人民政府都在著力促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實現快遞到鄉鎮,配送到村組。電子商務進農村,人才建設是關鍵,為職業教育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是中華職教社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配合縣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建立完善電子商務培訓基地。以縣各類職業中專、農播校、培訓中心等職教社成員單位為依托,在縣內建立電子商務教育培訓和實踐基地,采取多種形式,廣泛辦班,送科技、送技術到農村,為電子商務進農村培養出更多急需的合格人才。努力構建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職業指導體系。多渠道培訓農村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培養出更多急需的有知識、有技能的專門電子電器電商人才。二是面向鄉鎮政府、農業企業、合作社、電商、農民組織開展電子商務基礎知識、網上開店及技巧、網購操作等技能培訓,提高電子商務從業人員和農民運用電子商務的能力。提高基層政府、涉農流通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和推廣應用電子商務能力,促進網購網銷規模的擴大和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目標,做出職教社應有的貢獻。三是緊緊圍繞電子商務進農村,幫助縣、鄉政府搞好電商產業創業園、網商孵化園和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建設;主動向企業傳授電子商務知識,幫助企業解決硬件設施和技術軟件方面存在的困難,指導企業通過網絡采集與發布信息、進行商務談判和交易結算,為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三是幫助開展網上促銷推廣活動。幫助縣商務局、縣農口系統打造內鄉特色農產品營銷平臺,促進農村電子商務普及應用,開展網上促銷推廣活動。幫助縣供銷合作社、郵政局、農產品現代流通企業、“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龍頭企業、專業物流配送企業等實體企業,建設改造農村電子商務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拓寬縣農特產品網絡銷售渠道,促進農村流通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氖菐椭ㄔO電子商務發展項目。積極支持政府培育和壯大農村電子商務經營主體,搭建全縣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加快農村電子商務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強化農村電子商務宣傳教育和培訓,建設完善農村電子商務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幫助電商服務企業、行業協會開展服務電子商務發展項目,幫促個人創辦電商企業。幫助供銷合作社、郵政和電商企業搞好商品配送中心、商場(超市)、農產品批發市場、鄉鎮商貿中心,萬村千鄉農家店、再生資源回收網點、郵政服務網店等實施信息化改造,發展電子商務,實現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點全覆蓋。不斷提升內鄉縣農村電子商務應用水平,在構建電子商務應用更加廣泛、配套服務更加完善、產業發展更加集聚的農村電子商務新格局中發揮職教社應有的作用。
(三)著眼長遠,不斷推進溫暖工程。著力幫扶農民就業創業,圍繞“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等,在鞏固原有工作成績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培訓資源,加強農民工轉移就業和創業培訓,提高農民工培訓質量,努力探索一條溫暖工程為農民服務、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子,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著力完善培訓模式內容。積極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實現職業院校學生培訓、就業一體化。著力創新工作體制機制,深入研究溫暖工程的豐富內涵、制度設計、運作模式和績效評定;逐步強化項目的篩選和制度設計,探索構建溫暖工程公益項目運作的新機制;努力探索非政府組織在構建社會化職業培訓體系中的功能與作用,不斷增強溫暖工程公益項目的社會感召力和輻射力。
(四)立足根本,不斷豐富職業教育實踐。根據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斷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業技術技能人才和職業農民。推廣“公司+農戶+學?!钡呐囵B模式,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鼓勵職業院校涉農專業與區域內農牧經營企業、區域內合作農戶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要注重在結合實際上做文章。把中華職教社在理論研究、建言獻策等工作中形成的觀點和政策建議與辦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以實實在在的工作實踐推動我國職業教育 的改革與發展。注重在具體實踐上下功夫。加強對新形勢下社辦社聯學校的指導、管理和服務,力爭在實驗性、示范性和實效性方面有所突破,形成辦學特色。注重在改進工作中見成效。把職業教育和培訓與職業生涯設計、創業教育、職業指導 和就業服務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培養對象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使更多的畢業生能夠學以致用,真正做到 “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使樂業者興業”。
(五)抓住關鍵,不斷提高建言獻策水平。弘揚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加大職教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積極營造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在置身大局中謀事、在融入大局中干事、在服務大局中成事;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加強新常態下職業教育發展新情況、新問題、新對策的調查與調研。了解并反映職業教育發展情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積極組織職業院校交流辦學經驗,加大與外地兄弟職教社的聯系交流,取長補短,借鑒學習。
著眼戰略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建言獻策,多建睿智之言,多 獻務實之策,多聚發展之力。要緊緊圍繞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扶貧攻堅、小城鎮建設、社會穩定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關系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自己熟悉領域中的關鍵問題,有條件深入了解的實際問題,多做調查研究,適時向黨委政府提出有參考價值的調研報告、提議提案,為建設大美南陽、活力南陽、幸福南陽做出職教社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