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服務凝合力 改革創新助脫貧
——社旗縣積極探索實踐“三社兩聯幫一村”扶貧新模式
社旗縣立足國家級扶貧開發縣這一最大縣情,堅持以扶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改革創新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索扶貧新模式,通過深入學習海南省“三社幫一村”先進扶貧模式,結合社旗縣脫貧攻堅實際情況,經過實踐,我們探索出了“三社兩聯幫一村”(發揮職教社技術優勢、農信社資金優勢、農業合作社組織經營優勢,發揮工商聯、殘聯橋梁紐帶作用)的新舉措。在職業技術、資金貸款、組織經營等方面為貧困戶提供服務,提升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變“輸血”為“造血”,形成了全方位、全覆蓋的扶貧模式。
一、主要成效
今年以來,社旗縣全縣上下共同努力,克服貧困群眾認識不夠、參與度不高,缺乏資金、產業發展規模偏小、后勁不足等一系列困難與不足,充分開展“三社兩聯幫一村”活動,開展各類技術培訓,提高貧困戶生產技能、服務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幫助貧困戶就業創業,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幫助、創造條件。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先后通過全縣各類培訓機構培訓貧困戶13500余人次,貧困殘疾人400余人。16家民營企業與10個貧困村簽訂了幫扶協議,各類企業培訓產業工人1萬余人,就地吸納貧困群眾到企業就業5000余人。貧困群眾的創業資金得到進一步保障。農信社針對貧困戶推出了“扶貧寶”、“脫貧助力貸”、“合作致富通”、“金燕快貸通”等小額信貸產品,累計培訓小額信貸技術員200余人。今年以來,累計發放農戶貸款14億元,農戶貸款凈增1.35億元,惠及農戶1700戶。極大緩解了貧困群眾創業發展的資金壓力。農業合作社的帶動效應得到進一步增強。在中華職教社的統一協調下,全縣農業合作社達到1027家,新增30家;家庭農場達到645家,新增10家;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6家,新增3家。比如丙玉蔬菜、種德農業等120多家專業合作社累計帶動820余戶貧困戶實現了就業增收,每戶增加收入2.5-3萬元。
二、主要做法
以中華職教社、農信社、農業合作社作為脫貧攻堅“鐵三角”,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技術、資金、經營管理等支柱力量。以工商聯、殘聯為拓展幫扶空間的“雙保險”,拓寬幫扶渠道,擴大幫扶面積。發揮多方優勢,整合自身資源,匯聚扶貧合力,達到“教貧困戶技術、給貧困戶資金、扶貧困戶創業、助貧困戶致富”的最終目的。
(一)強化“造血”功能,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一是充分發揮職教社智力優勢,擴大技術培訓范圍。統籌規劃和整合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職業中專、農廣校及民辦培訓機構的場地、師資、設施、資金等資源,進一步發揮培訓機構的主陣地作用,積極主動開展各類培訓,轉變貧困群眾思想僵化、因循守舊的落后觀念,提高貧困群眾的技術水平,提升發展后勁,激發貧困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最大限度服務扶貧工作。我們充分考慮到殘疾人就業難、脫貧任務重的實際情況,發揮殘聯作用,建立殘疾人臺賬,因人施策,采取“職教社+殘聯+基地+殘疾人”的扶貧模式,利用省級殘疾人扶貧基地人員、技術優勢,組織貧困殘疾人免費參加技術培訓,引導殘疾人自主創業或在當地務工,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
二是堅持就業導向,拓寬產業培訓路徑。結合社旗縣發展實際,確定產業聚集區食品加工、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等三大產業方向,堅持推進“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深入龍頭企業開展產業工人培訓,為每戶貧困家庭,培養1~2項就業技能,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標。今年以來,產業集聚區就近吸納新型農民工2000余人,有效的解決了企業“用工荒”問題,帶動了縣城周邊貧困群眾的轉移就業。發揮工商聯橋梁紐帶、聯系廣泛的優勢,定期組織開展“百企幫百村”活動,構建“職教社+工商聯+企業+貧困群眾”的扶貧模式,引導民營企業與貧困村簽訂協議,采取資金支持、產業扶持、招工等方式參與扶貧工作,進一步拓展貧困戶的脫貧渠道。
三是實施“一站式”服務,技術培訓和金融信貸有機結合。中華職教社與農信社、科技部門通力合作,堅持走以技術服務帶動農業持續發展以推進溫暖工程的道路。農信社小額信貸技術員兼任職教社農民技術培訓輔導員,擔當起培訓農民技術和做好信貸工作的重任。在做好小額信貸工作的同時,堅持“給農民貸款、傳農民技術、教農民知識”,指導和幫助農民選擇種養植和經營項目,培訓農民種植、飼養生產技術,解決農民生產中的技術問題,通過內部網絡信息平臺,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信息,提高了農民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經營能力。
四是技術隊伍建設與干部隊伍建設有機結合,培育新型致富帶頭人。中華職教社依托農信社在加強小額信貸技術員隊伍培訓過程中,通過由大學生組成的小額信貸技術員搭建金融平臺、技術平臺、政治平臺、社會平臺,有效解決了大學生就業、大學生村官培養難問題,走出了一條嶄新的農村基層干部培養與農村專業技術人員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同時,通過組織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返鄉農民創業計劃”等培訓項目,著力提升貧困戶創業技能、管理水平,培養致富帶頭人。
(二)創新貸款模式,增強貧困戶的資金后盾。
一是因地制宜,實現小額信貸產品對口開發。根據貧困戶的實際困難,創新推出了“扶貧寶”、“脫貧助力貸”、“合作致富通”、“金燕快貸通”等低利率貸款新品種,并出臺了配套的管理辦法,重點面向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小額貸款農戶等設計,貸款門檻低、利率低,貸款獲得率高,為貧困戶發展提供多元化的貸款渠道和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現累計投放此類貸款2298萬元。
二是提升服務水平,切實為貧困群眾提供便利。實行貸款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陽光操作,切實排除貧困戶急需資金的困難和障礙,設立19個陽光信貸服務大廳,把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作為服務脫貧攻堅的切入點來抓,農村信用社與農業局、工商局、農機局聯合施策,摸清全縣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底子,建立臺賬,納入項目庫,科學核定授信額度,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申請的貸款,做到及時受理,快審、快批。
三是培養誠信意識,降低貧困群眾貸款壓力。在“溫暖工程”落實過程中,以小額信貸為平臺積極整合多方資源,形成以職教社指導、農信社主導、政府推動、農民參與的多方互動發展格局。一方面,以培訓生產技術和生產技能為突破口,以信貸手段放大政策效應,對按期還款的貸款農戶進行貼息,既增強了貧困戶的誠信意識,又降低了貧困群眾獲取貸款的成本,切實減輕了貧困群眾的負擔。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小額貸款“誠信保證金”制度,鼓勵農業合作社提前投資幫助貧困戶入社發展,貧困戶貸款到位后歸還合作社,確保小額貸款用到實處,促進專業合作社有效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三)強化輻射帶動,引領貧困群眾走上致富之路。
一是增強龍頭帶動效力,降低貧困群眾創業風險。根據貧困戶的產業基礎、勞動條件等實際情況,重點培育優勢產業,大力支持農業合作社創業發展,利用農業合作社方式靈活、適應性強的特點,發揮管理和技術方面的經驗優勢,最大范圍吸納貧困戶入社,為貧困戶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解決農業小規模生產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獲取規模效益,有效降低貧困戶的經營風險,促進貧困戶快速脫貧致富。
二是加強引導扶持力度,拓展貧困群眾盈利空間。引導貧困戶轉變農業經營組織方式,協調農業部門,加大各類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變零散經營為集約經營,引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升級,擴展農業盈利空間,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設立引導基金,為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加工銷售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與貸款便利。
三是加強優質項目引進,拓寬貧困群眾盈利渠道。發揮農業合作社的平臺效應,結合貧困群眾自身特點,切實為貧困群眾提供風險小、效益高、收益穩定的發展項目,支持貧困群眾自主創業,重點培育特色產業,加強合作社與貧困戶的密切聯系,通過合作社的平臺向貧困戶提供種子、技術、肥料等幫助,促使貧困群眾自力更生,達到脫貧致富。
三、幾點啟示
(一)加強領導是關鍵之舉
進一步加強領導,統籌協調各方資源是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之舉。要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明確工作責任,強化任務落實,確保各項扶貧措施落到實處。2016年4月,社旗縣成立了以政協副主席為組長的“三社兩聯幫一村”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社旗縣中華職教社牽頭,抽調專職工作人員6名,下設辦公室,辦公經費申請縣財政適當支持。通過加強“三社兩聯”的業務關聯,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制定扶貧措施,為精準扶貧做好組織保障,確保了“三社兩聯幫一村”活動的持續健康開展,切實為貧困戶增收提供幫助。
(二)職業教育是主要抓手
重視職業教育,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把職業教育作為扶貧工作的一個主要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發揮中華職業教育社職能,整合全縣培訓資源,不斷創新培訓模式,增強對貧困地區的職教投入,幫助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實現穩固脫貧。
(三)資金扶持是重要保障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為貧困地區注入活力。發揮農村信用社支援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優勢,進一步降低小額信貸門檻,形成縣、鄉、村農業合作社信用資金網絡,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拓寬貸款渠道,為貧困群眾提供創業資本,激發創業積極性,從而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四)農業合作社是發展載體
以農業合作社為貧困戶創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加大對農業合作社扶持力度,培育特色產業,幫助其做大做強。針對貧困地區實際情況,重點發展苗木花卉、煙葉等優勢產業,充分發揮特色農業合作社的帶動效益,推廣其成功經驗,拓展創業領域,最大范圍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