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民俗文化與風土民情資料
來源: 日期:2016-08-24
南陽民俗,是南陽民間歷代相傳、積淀而成的社會風尚和習俗,它包含有豐富的文化意識,是我們傳統文化特有的優勢,千百年來它熏染陶冶了優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氣質,鑄造了千百萬民眾厚德載物、“大象無形”的胸襟和氣概。它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底蘊和活力資源,構成了南陽各族民眾歷盡無數劫難而不衰敗并能取得輝煌成績的一個重要條件。通過南陽經濟生活、民風、婚葬、禁忌、民風、節日、飲食、廟會等習俗和少數民族習俗,可以清晰地窺見蘊藏在其中的樸厚的地域文化意蘊。 南陽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表現了南陽民眾日常生活獨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南陽風貌的標志。它的特點貫穿于南陽民眾的全部生活之中,它的變遷意味著南陽舊的文化模式的改變和新的文化體系的重塑。雖然南陽文化的整合與分化勢必影響到民俗文化的多元變化,然而南陽民俗文化的完整性則使民眾生活的各部分密切相聯并嚙合運轉,從而產生頑強的聚合力,牢固地維護著南陽民眾生活的一體性。在這個意義上講,南陽民俗文化賦予了民眾本質的特征,它滲透于南陽民眾的社會實踐、思維、心理、行為等環節中,并世代相傳,形成南陽文化共同體特有的文化傳統,承傳其歷史積淀,凝聚著生活于豫西南盆地里蕓蕓眾生的自我認同感。 南陽民俗文化與南陽文化的關系是一種川和海的關系。海納百川,雖然小河沒水大海干,但一個集團的民俗文化損益必須與該區域價值觀保持一致,否則就要受到排斥。在其他地方、其他民族那里行得通的習俗,未必在南陽就一定行得通。它的到來,必須首先接受南陽文化的驗收。南陽民俗文化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文化,中間已經受到了歷史無數次的淘洗與凈化。由于它已經能確切地反映南陽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道德觀念的重視,為人們的各種行為提供合理的物質與精神內核,與守恒守矩、堅韌務實、重情義、守信用價值取向相一致,所以它受到南陽文化的包容和認可。 民俗文化對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南陽區域內不同風格的飲食和居住習俗具有無與倫比的魅力,這使得那些住慣了高樓大廈的人對此感到有一種新鮮清爽的感覺。越具有地域性才越具有世界性。在南陽民間某些地方現今仍然保留著舊時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外人而言它具有一種不可抵擋的吸引力。尤其是在民俗旅游方興未艾的今天,民俗文化更是顯現出誘人的魅力,并與振興地方經濟結合在一起,呈現出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發展趨勢。例如,南陽城區的府衙、醫圣祠、武侯祠,內鄉的縣衙博物館,淅川的香嚴寺等景點,每年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游客,把各地的土特產、工藝品等推銷出去。廟會在豐富活躍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創造和提供了商品經濟交流的場所和機會。散布于南陽民間的集市,也在為改善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提供著機會。南陽集鎮向有逢雙日、逢單日起集之俗,人們于集市上不僅能購回生產生活所需,而且敏銳地發現:這種趕集習俗發展至今日,已經有了質的飛躍。集市在保留提供交易雙方的場地和機會的同時,又增添了交流信息、訂立合同的功能,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極大地豐富了民俗文化的內容。近年來在民俗文化活動中還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氣象,這就是民俗博物館的推出。這些博物館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色彩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這對于推動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具有積極意義。如果在加強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相關的研究成果,像獨具慧眼的深圳中華民俗文化村的策劃建設那樣,系統科學地集一地民俗之大成,既發展旅游事業,又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魚與熊掌兼得,則幸莫大焉。 民俗文化是培養全面發展跨世紀“四有”新人的絕好教材。民俗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里面凝聚了大量的優秀傳統內容,其中的民族精神、民俗風尚、山川勝跡、自然資源、能工巧匠、發明創造等都是陶冶現代人情操的絕好題材。通過了解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南陽民俗文化,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歷史具有繼承性,現實是歷史的發展。毋庸置疑,民俗文化確實具有鑒往知來的獨特功用。 南陽民俗文化具有別具一格的特點,這些特點的形成,與南陽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秀的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系。 南陽地處中溫帶和亞熱帶的交接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為生活在此地的萬物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該地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植被豐盈,動植物品種眾多?!梆Τ揉囬佟保◤埡猓骸赌隙假x》。),稻麥間作,一年可達兩熟,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氣候特征。農作物種類和生產方式的多樣性,為生活于南陽的人民提供了“自然之富”、“物產之豐”,使其“居天下之中,得扶輿秀土之氣,鐘靈獨厚”(《河南通志》卷四三,文淵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具有了樸實、神奇、浪漫的精神氣質。 南陽交通水陸交錯,互為補充。發達的水陸運輸網絡,不僅使貨暢其流,而且為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使它能夠具有薈萃齊魯文化、河東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燕趙文化、西域文化的能力,從而融會納新,構建出南陽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品格。 發達的社會經濟為南陽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會帶動著整個社會價值系統和思想方式的變遷,而且會促使社會思想文化的進步和繁榮。 南陽發達的社會經濟首先表現為農業經濟的高度發展。早在一萬多年前的淅川縣黃楝樹遺址中即發現有稻殼和稻米以及加工稻米的石杵和石臼等?!妒酚洝へ浿沉袀鳌份d:“故秦、夏、梁、魯好農而重民。三河、宛、陳亦然,加以商賈?!钡搅饲貪h時期,牛耕和鐵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以及以種植業為主導、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的經濟格局,昭示了南陽農業經濟發展已進入了輝煌時期?!赌隙假x》中記載南陽原野上除有“菽麥稷粟”外,還有小麥、大麥、蠶桑、麻、高梁、薏米等。著名的“帝女之?!本统鲎阅详??!澳详栃Q”可一歲八織,成為地方一大特產,名揚天下。春秋南陽人范蠡曾作《養魚經》一卷,后人習郁依范氏之養魚法作大陂,引陂水為魚池,并植以楸竹(《水經》卷二八《沔水注》,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印書館縮印。)。漢代陂堰星羅棋布,為養魚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天然條件。 其次,表現為工業經濟的發展。 南陽的鐵冶鑄業早在戰國時已馳名天下。漢代在南陽設有專司冶鑄的鐵官。南陽冶鐵業的高度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南召縣清代的絲帛,絢麗斑斕,粉白黛綠,光彩奪目。漆的生產在南陽更有悠久的歷史,《史記·貨殖列傳》中有“陳夏千畝漆”的記載,說明南陽漆器手工業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十分發達。 再次,表現為商業的繁榮。南陽商業之繁榮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經商者眾?!尔}鐵論·力耕》篇說南陽“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史記·貨殖列傳》則記載南陽“俗雜好事,業多賈”。東漢在宛設有專司交易之務的交易丞和鐵府丞。二是建立一些在某一個歷史時期比較著名的商業都市,如漢代時期的穰(鄧州)、宛(南陽)等,《鹽鐵論·通有》篇評論穰宛“……楚之宛、穰,鄭之陽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內,皆天下名都”。商業的繁榮給民眾帶來了寬松的經濟生活環境,從而為各類文化人才的脫穎而出和各種禮俗的產生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 南陽自夏商以來便是禮樂典章的薈萃之地,民眾受諸子百家學說的影響浸染甚矣。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民間的游學之風自古以來甚濃。通過游學,人們眼界開闊,積極進取,不安于現狀,或著書立說,或建功立業。南陽人寧成就說過:“仕不至二千石,賈不至千萬,安可比人乎?”(《漢書·酷吏傳》。)張衡一生勤奮多獲,不茍慕閑適,品性高潔。崔瑗在《河間相張平子碑》中稱贊他“體性溫良,聲氣芬芳,仁愛篤密,與世無傷,可謂淑人君子矣”(嚴可均:《全后漢文》卷五四,中華書局1958年版。)。像這些講信有節、知書達理、忠孝仁義之士,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對于敦化一地之風俗,形成赴仁蹈義、積極進取的社會風尚具有深遠的影響。南陽民俗文化在流變的過程中既接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反過來又促進了南陽文化人才的輩出與文化事業的創新。 南陽民俗文化隨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處在荊楚、中原、秦晉、齊魯等文化氛圍熏陶中的南陽民俗文化,呈現出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基調。通過對南陽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很快融入歷史,于不知不覺中汲取民族文化和地方風土的滋養。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只有恰如其分地領略和反映風土文化,才能弘揚民族文化中的珍貴成分,努力從風土文化中啟迪人生之思,用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對社會生活做匠心獨具的解讀。因此可以說,它對于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科技之間的關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南陽風土民情資料 一、 南陽自然地理 1. 南陽郡、府 割周楚之豐壤,跨荊豫而為疆。(漢·張衡《南都賦》) 南蔽荊襄,北控汝洛。(明·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西撫商於,東臨懸瓠,滄浪為隍,方城為墉,用武之國。(《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北連中原,東通吳會,西接巴蜀,南控蠻越。(《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山水盤紆,丘原漫衍,舟車輻湊,漕挽通達。(《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水通三楚白,云接武關平。(清·喬泰運《登城樓》詩) 2. 南陽縣 龍崗蜿蜒,淯水包絡,山阜環列,丘陵起伏。(《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預山云與嵩山接,淯水波通漢水流。(明·朱芝址《臥龍崗》詩) 水自奔騰趨漢口,山猶層迭枕城頭。(清·宋聚業《題南陽旅壁》詩) 3. 鎮平縣 北聳群山之秀,南匯眾泉之流。(明《萬歷南陽府志》) 潦河澄于左,趙水繞其右。東峙遮峰,西連覆釜。(明《萬歷南陽府志》) 四面聳群山之秀,三方環眾水之流。(《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4. 內鄉縣 麗金、玉照據西北之區,黃水、菊潭固東南之險。(宋·鄭樵《通志》) 群山盤據于西北,眾水繚繞于東南,實為通秦之孔道,扼楚之咽喉。(《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5. 淅川縣 面淅水,背武山,左岵山,右龍山,險阻亞于南召。(《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西按秦川,南通鄂渚。(《淅川縣志》) 6. 鄧州市 江漢環其前,熊耳聳其后。中原重鎮,四省雄關。(宋·鄭樵《通志》) 據江漢之上游,處秦楚之扼塞。(宋·鄭樵《通志》) 山水清遠甲于南陽,又山環拱而氣清,水縈回而勢闊,舟車輳泊,地稱陸海。(《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六山障列,七水環流。(清《乾隆鄧州志》) 7. 新野縣 四野平夷,無崗巒阜陵之險;三時灌溉,有陂堰沃壤之饒。水陸要沖,南北孔道。(《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陸海舟車,秦楚襟帶。扼南國之咽喉,為中州之屏障。(清《乾隆新野縣志》) 一望平原,雖無天險四塞之固;六沖孔道,實據中州要害之防。(清《乾隆新野縣志》) 8. 唐河縣 群山屏繞于東南,泌水環抱于西北,古稱唐鄧之郊,實南陽弼輔之地。(《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唐水襟東南、泄葉裕而揖襄樊是也。(清《乾隆唐縣志》) 9. 桐柏縣 桐柏峙其左,淮水涌其右,群山障其前,雙河帶于后。(《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胎簪聳其秀,淮水發其源,月河縈繞于左腋,翠屏疊迭于當前。北控全豫,南扼漢東,屹然一要塞也。(清《乾隆桐柏縣志》) 10. 方城縣 南蔽三關,北控鄭洛。東掣許蔡之肘,右拊宛鄧之背。山連太室,川帶淮汝。(明·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二水繞于前,方城鎮其后……唐、鄧、宛、葉之通途,汴、洛、襄、荊之門戶。(《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11. 南召縣 諸山戟列于四圍,二水交流于左右,山川險塞為南陽之最。(《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二、 南陽風俗民情 1. 南陽郡、府 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遺風。(《史記·貨殖列傳》) 秦末遷不軌之民于南陽……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史記·貨殖列傳》) 其俗夸奢,上氣力,好商賈,漁獵藏匿,難制御也。宣帝時鄭弘、召信臣為南陽太守,治皆見紀。信臣勸民農桑,去末歸本,郡以殷富。(《漢書·地理志》) 家有貞婦,戶有孝子,比屋連棟,不可勝數。(張璠《漢記》) 南陽古帝都,縉紳所出。自三方鼎立,地處邊。戎馬所萃,失其舊俗。(《隋書·地理志》) 古稱淳厚,敦尚詩書,專務耕桑,有東漢遺習。(《玉?!罚┆?被召杜之化,淳樸尚農,俗以殷富,至今猶然。(《元史》) 俗有武斷之風,人勤農桑之業。(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勝覽》) 2. 南陽縣 過質少文。(鄭樵《通志》) 民情淳樸。(《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士守道義,男務耕稼,女勤蠶織,崇尚志節而固守窮約,勇于公役而怯于私斗,蓋由召杜興水利而境內富庶,劉寬尚仁恕而民恥蒲鞭,循良德化,風俗溢美。(《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及我國朝藩封貴戚奢侈,小民未免有漸漬之染。(《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3. 鎮平縣 土民多質,遷民多藝。嫁娶兼以畜產為禮,治生專以農桑為業。士風淳雅,閨門最肅,稱易治焉。(《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僻處宛右,北枕杏山,群峰相聯,間有平壤可耕,復為山水所漲溢,故民間正賦之外其余僅足 贍俯仰,則崇儉樸罔逾制者固近山之性本,然實出于不容不儉者也。(清《康熙鎮平縣志》) 4. 內鄉縣 知禮讓,崇仆儉,多務本業,不事末利。但境土廣遠,山川深阻,恃險獷戾,尚未盡化。(《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往時路鮮游民,野無曠土,農勤耕耨,婦勤紡織,有朝浣紗而夕成布者。近乃戶口流移,阡陌荒蕪,牛種耒耜不具,水旱不時,耕織滋苦欲徙而為工……(清《康熙內鄉志》) 5. 淅川縣 民多淳樸而少輕浮,士習詩禮而尚忠厚。(《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6. 鄧州市 鄧州之俗古稱醇厚,敦尚詩禮,務勤耕桑,不喜爭訟,有東漢遺風。(《明統志》) 淳樸尚農,士皆為道德性命,婦女當農桑時相約徒步執業。(《明統志》) 古稱醇厚,悅禮義,勤耕桑,有兩漢遺風。緣地廣民稀,客戶猥多,習俗混淆不免漓簿。所幸質實樸素,終不少變,有可觀焉。(《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7. 新野縣 俗崇詩禮,民務耕稼,婚姻喪葬,克敦古義,不修商賈技藝之業。(《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8. 唐河縣 國初地廣人稀,習俗質樸。唯勤稼穡,不事商賈。近世篤尚詩書,遵崇禮義,如喪葬昔用浮奢,今多用家禮?;槿⑽舳嗾撠?,今唯重道誼。浸浸乎,先王之風矣。(《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唐民素無蓄積,一遇水旱室皆懸磬,蓋以秦晉之氓聚居貿易,乘鄉民緩急稱貸而壟斷取盈。故貧者日益貧,且性剛好斗,習以成風,健訟輕生,恬不知怪。(清《康熙唐縣志》) 9. 桐柏縣 俗尚樸實,士習質直,力農紡織,讀書尚禮,有淳厚之風。(《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10. 方城縣 務嫁重禮,人多壽考。(鄭樵《通志》) 農務稼穡,士敦禮義,婚娶不較貨財,喪葬不事浮屠。(《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 11. 南召縣 其人自巴來者,風俗猶同巴郡,淅陽、淯陽亦頗同其俗。(《隋書·地理志》) 習俗多實少浮,勤于稼穡,士頗知好學,婚喪不尚侈靡,有可觀焉。(《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