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古稱宛,位于中原河南省西南部,與湖北省、陜西省接壤,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之北而得名。南陽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馬蹄形盆地,素稱南陽盆地。全市轄10縣2區和1個縣級市,總面積2.6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080.02萬(截止2006.12.31)。 南陽市是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東漢時期為光武帝劉秀的發跡之地,故有“南都”、“帝鄉”之稱。(漢都商網的“漢都”也來源于此) 南陽歷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商圣” 范蠡及“智圣”諸葛亮,更滋養了哲學家馮友蘭、軍事家彭雪楓、文學家姚雪垠、科技 發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當代名人。 南陽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南召猿人”就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約在五六千年前,這里就出現了村落和房屋,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西周時,南陽屬荊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稱為“周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初設置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南陽已成為全國八大都會之一。在湍河上建造楚碣,引水灌田。已開始使用鐵器,有了冶鐵、蠶絲等手工業和商業。特別是鑄銅業發展迅速,工藝水平較高。秦統一六國之后,遷不軌之民于南陽,使六國富豪和擅長經營的商人及手工業者云集南陽,促進了南陽經濟的發展,尤其冶鐵業發達,成為全國冶鐵中心之一。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漢時,南陽水利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并稱全國三大灌區。由于對東南和南方的開發,宛城也成了南北交通的要沖,東西往來的通道,是全國著名的五都(南陽、洛陽、臨淄、邯鄲、成都)之一,也是全國設工官的9個地區和設鐵官的46 個地區之一。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成就帝業,南陽被稱為“帝鄉”。太守杜詩修治坡池,廣拓田土,全郡可灌農田4萬頃,這時的冶鐵用水排, 水力鼓風機鼓風,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特別是采用球墨鑄鐵,提高了冶鐵工藝水平,這一技術的使用比歐州早1 000多年。 秦統一六國之后,遷不軌之民于南陽,使六國富豪和擅長經營的商人及手工業者云集南陽,促進了南陽經濟的發展,尤其冶鐵業發達,成為全國冶鐵中心之一。西漢和東漢仍置南陽郡,轄境相當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陽經濟文化的發展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西漢時,南陽水利與關中鄭國渠、成都都江堰齊名,并稱全國三大灌區。由于對東南和南方的開發,宛城也成了南北交通的要沖,東西往來的通道,是全國著名的五都(南陽、洛陽、臨淄、邯鄲、成都)之一,也是全國設工官的9個地區和設鐵官的46個地區之一。 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起兵南陽,成就帝業,南陽被稱為“帝鄉”。太守杜詩修治坡池,廣拓田土,全郡可灌農田4萬頃,這時的冶鐵用水排, 水力鼓風機鼓風,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特別是采用球墨鑄鐵,提高了冶鐵工藝水平,這一技術的使用比歐州早1000多年。 當時南陽郡人口240萬,為全國各郡之冠??こ侵荛L36公里,比1990年市區面積還大。漢代南陽人才輩出,燦若繁星。不僅劉秀的28個開國元勛大多出自南陽,還涌現出張衡、張仲景聞名世界的偉大科學家和醫學家。漢代達官貴人死后流行厚葬,南陽出土眾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是一部“繡像漢代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從唐朝起,南陽設鄧、唐二州。 經過貞觀、開元之治,南陽農業興旺,工商業繁榮。李白在《南陽行》中說:“清歌遏流云,艷舞有余閑,邀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泵鞒跄?,南陽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唐王朱 的封地,永樂年間在南陽城內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間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陽城內皇親貴胄,車水馬龍,商業隨之活躍,山、陜、江、浙、川、鄂客商紛到沓來,各種商務會館、公館在各地興起,南陽(市、區)、新野、唐河、社旗、內鄉、淅川成為水陸交通重鎮。糧食、棉花、生絲、煙草、綢緞、油料、皮毛、木材、藥材、銅器、鐵器等大量涌入市場,并行銷全國各地。 當時的南陽可謂百業俱興,建筑、園林、繪畫、雕塑、書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清朝康熙年間,農業、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尤以建筑業比較發達,武侯、山陜會館等古建筑巍巍壯觀,富麗堂皇,南陽是北京通往湖廣和云貴川的交通要道,陸路驛道與水路碼頭相接,有“南船北馬”之稱。山、陜、江、浙商賈云之集,工商業興旺,南陽成了豫西南的經濟中心。光緒十年,鎮平開始生產絲綢,并遠銷歐洲及東南亞各國。 當時南陽郡人口240萬,為全國各郡之冠??こ侵荛L36公里,比1990年市區面積還大。漢代南陽人才輩出,燦若繁星。不僅劉秀的28個開國元勛大多出自南陽,還涌現出張衡、張仲景聞名世界的偉大科學家和醫學家。漢代達官貴人死后流行厚葬,南陽出土眾多的畫像石和畫像磚;是一部“繡像漢代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從唐朝起,南陽設鄧、唐二州。經過貞觀、開元之治,南陽農業興旺,工商業繁榮。李白在《南陽行》中說:“清歌遏流云,艷舞有余閑,邀游盛宛洛,冠蓋隨風還?!泵鞒跄?,南陽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唐王朱 的封地,永樂年間在南陽城內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間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陽城內皇親貴胄,車水馬龍,商業隨之活躍,山、陜、江、浙、川、鄂客商紛到沓來,各種商務會館、公館在各地興起,南陽(市、區)、新野、唐河、社旗、內鄉、淅川成為水陸交通重鎮。糧食、棉花、生絲、煙草、綢緞、油料、皮毛、木材、藥材、銅器、鐵器等大量涌入市場,并行銷全國各地。當時的南陽可謂百業俱興,建筑、園林、繪畫、雕塑、書法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清朝康熙年間,農業、手工業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尤以建筑業比較發達,武侯、山陜會館等古建筑巍巍壯觀,富麗堂皇,南陽是北京通往湖廣和云貴川的交通要道,陸路驛道與水路碼頭相接,有“南船北馬”之稱。山、陜、江、浙商賈云之集,工商業興旺,南陽成了豫西南的經濟中心。光緒十年,鎮平開始生產絲綢,并遠銷歐洲及東南亞各國。1948年11月4日,南陽全境解放,國民黨統治結束。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成立南陽地委,并宣布南陽專署原轄的葉縣、舞陽兩縣劃歸許昌地區,南召、南陽、鎮平、內鄉、淅川、鄧縣、新野、唐河、桐柏、泌陽、方城11個縣屬南陽專署管轄。1994年7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南陽地區,設立地級南陽市,實行市帶縣的領導體制,南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南陽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陜鄂交界處。東界河南省駐馬店、信陽市,南接湖北省襄樊市、十堰市、隨州市,西連陜西省商州市,北鄰河南省三門峽、洛陽、平頂山市。地理坐標為北緯32°17′—33°48′,東經110°58′—113°49′。東西長263公里,南北寬168公里??偯娣e2.66萬平方公里,平原、丘陵、山區各占21%、30.6%和48.4%。南陽市區面積198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2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1055萬人,其中城鎮155.1萬人。 1948年11月4日,南陽全境解放,國民黨統治結束。1949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成立南陽地委,并宣布南陽專署原轄的葉縣、舞陽兩縣劃歸許昌地區,南召、南陽、鎮平、內鄉、淅川、鄧縣、新野、唐河、桐柏、泌陽、方城11個縣屬南陽專署管轄。1994年7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南陽地區,設立地級南陽市,實行市帶縣的領導體制,南陽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南陽北靠伏牛山、東扶桐柏山、西依秦嶺、南臨漢江、三面環山,海拔高度在72.2米至2212.5米之間。地勢呈階梯狀,以河流為骨架,構成向南開口與江漢平原相連接的馬蹄形盆地,素稱南陽盆地。盆地內地勢坦蕩,土壤肥沃。 南陽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屬典型的季風大陸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4.4℃—15.7℃,年降雨量在300—1100毫米之間,無霜期220—24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047小時。古人曾以“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后無霜葉落遲”的詩句來贊揚南陽良好的氣候條件。 區內河流眾多,分屬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水系。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5條。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全市水域面積298.4萬畝,徑流量67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70.3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6.6億立方米,其藏量、畝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南陽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32°17′~33°18′N、110°58′~113°48′E之間,轄1市2區11縣,總面積2.66萬平方千米,總人口1055萬人,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南陽北、西、東三面分別環繞著伏牛山、桐柏山及其余脈,中間為略有起伏的廣闊平原,是一個向南微斜且敞開的扇形山間盆地,習慣上稱為南陽盆地。南陽地質構造特殊,東北部屬于華北地臺,其余為秦嶺地槽褶皺帶。地處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季風大陸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適宜人類居住和戶外活動。河流屬于長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眾多的河流發源于盆地周圍的山地,分別由北、西、東三面呈扇形流入中部的唐河與白河,在新野缺口處匯集后向南注入漢水,東南部是淮河水系的發源地。土壤以黃棕壤為主,自然肥力較高。植物種類豐富,其中有17種列為國家和省級保護的珍貴稀有樹種。獨特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南陽豐富的自然旅游文化資源。 南陽文化歷史悠久,早在50萬年以前,“南召猿人”就在這里生息繁衍。南陽古稱宛,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戰國時期全國著名的冶鐵中心。西漢時,南陽商賈遍及天下,富冠海內,為我國六大都會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兵于此,故稱“南都”、“帝鄉”。南陽曾哺育出百里奚、范蠡、諸葛亮、張衡、張仲景等歷史名人。悠久的歷史使南陽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種類豐富的人文旅游文化資源。 幾年來,南陽旅游發展迅速,以伏牛山、桐柏山、鴨河口水庫、丹江口水庫、南陽府衙、內鄉縣衙等主要旅游資源開發為重點,形成了以“兩山、兩水、兩衙”為框架的旅游結構。 一、 南陽自然旅游文化的特點 (一) 資源種類的多樣性 南陽自然旅游文化資源的種類豐富,其組成以山水為主。這里有地勢高峻、連綿起伏的伏牛山脈、桐柏山脈,還有獨山、蒲山、磨山、豐山、紫山、塔子山、羊山等平原上的孤峰殘丘。豐富的降水和面積廣布的石灰巖,形成了荷花洞、神仙洞、蝙蝠洞、空山洞、仙人洞、三穴洞、天心洞、桃花洞、水簾洞、玉葬溶洞群等眾多的巖洞。支流眾多的白河水系、淮河水系,在上游山區形成了龍潭溝、九龍溝、百尺潭、五龍潭等大量的瀑布、深潭,河流中下游形成了面積遼闊的丹江口水庫、鴨河口水庫、石門水庫、九龍灣、麒麟湖、白河、讓河等水上游覽區。豐富的地下水和獨特的地質構造形成了雙蝶泉、啞女泉、鵝拱泉、涼泉、黑龍泉、龍王泉等大量的名泉。豐富的水熱資源和復雜的自然條件使動植物種類豐富,形成了寶天曼、太白頂、老界嶺等世界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二) 明顯的南北過渡性 南陽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屬于北亞熱帶到暖溫帶的過渡性類型。氣候是自然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由于氣候的過渡性,使南陽的土壤、河流的水文特性、生物的生活習性以及地貌的發育狀態等均具有南北過渡性特點,也使南陽的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明顯的過渡性。例如南陽既有暖溫帶典型的植物,也有大量的北亞熱帶植物;南陽的土壤以黃棕壤為主,屬于黃壤和棕壤之間的過渡類型;南陽有大量的溶洞,但溶蝕、溶積地貌的發育程度不如亞熱帶地區。 自然地理環境的過渡性使南陽的自然旅游資源具有明顯的南北過渡性特征。 二、 南陽人文旅游文化的特點 (一) 歷史遺存豐厚 南陽歷史悠久,早在40萬~50 萬年前,與北京猿人同時代的南召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南陽古屬豫州,地近夏都。殷商時,武丁“奮伐荊楚”,把這里作為前哨陣地,遺留下來的有距南陽市東北5千米的十里廟遺址。西周宣王封其舅父申伯于此,稱申伯國。春秋時,楚國崛起南方,向北擴張,楚文王滅申,后置宛邑,始稱宛。戰國后期,宛為韓地。周赧王二十四年(前291年),秦伐韓拔宛。戰國昭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使司馬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宛。四十三年(前272年),秦置南陽郡,郡治于宛。 秦末,劉邦經南陽入關時,“匿旌旗,人銜枚,馬束舌,雞未鳴,銜圍宛城三匝”,迫使南陽郡守投降。漢承秦制,仍置南陽郡治于宛。西漢時,實行鹽鐵專賣,在宛設有工官和鐵官,以監督、經營冶鐵業和其他手工業生產。1952年2月,在南陽市北關瓦房莊(古宛城內)發現大規模的漢代冶鐵遺址。西漢末年,劉玄與王莽軍作戰,在圍攻宛城的過程中,于地皇四年(23年)二月,在宛城外的淯水(白河)沙灘中設壇場,稱淮陽王,取年號“更始”。同年六月,攻下宛城,遂定都于此。更始三年(25年),起帝業于南陽的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東漢政權,把宛作為陪都。光武帝的云臺28將、365功臣,多出于南陽,故南陽皇親國戚云集,有“南都”、“帝鄉”之稱。南陽太守杜詩在此發明了水排鼓風冶鐵技術,鑄造農器,“用力少,見功多”,從而推動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豆旁娛攀住贰膀屲嚥唏w馬,游戲宛與洛”的詩韻,把宛和洛陽并提,反映了南陽東漢時經濟文化的發達。 三國時期,南陽屬魏,置荊州治宛,稱荊州城。曹操與張繡,曾在此城發生爭奪戰。西晉分封諸侯,建立了南陽國,屬荊州都宛。東晉桓溫和南朝劉裕,皆由此至洛陽。北魏時孝文帝取南陽五郡,而南齊不能奪。隋唐時期,郡治移穰縣(今鄧州南),宛改稱南陽。唐“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先后派叛將武令、兵馬先鋒田承嗣攻打南陽,南陽軍民在節度使魯吳的指揮下,守城一年,最后魯吳率城中軍民突圍,向襄陽撤退。宋時稱宛州,金正大三年(1226年)設申州,元初升申州為南陽府。南宋初年,宰相李綱,為了振興宋朝,在獻遷都三策中說:“夫南陽,光武之所興;有高山峻嶺,可以控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鄰關陜,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谷粟;南通荊、湘、巴蜀,可以取貨財;北距三都(指宋之北京大名、西京洛陽、東京汴梁),可以遣救援?!笔菆猿挚菇?,恢復中原最理想的建都之地。元滅金之后,向南進攻宋,元人取襄樊,下漢水,進軍江南,也是以南陽為基地。 明代南陽為重藩,是朱元璋第23子唐定王朱檉的封國。從永樂二年(1404年)封藩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克南陽止,共歷9世11王,統治南陽長達239年之久。 清代,驛道開辟,由北京至云貴,多取道于此,加之驛站緊靠城南關白河碼頭,南陽成了水陸交通的連接點,南船北馬,商賈云集,手工業、商業相當昌盛,使沉寂多年的古宛城又呈現出生機盎然的繁榮景象。 辛亥革命后,南陽設鎮守使署。1933年,南陽劃為河南省第六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此。1948年11月4日南陽解放。1949年3月起先后設南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南陽行政區專員公署,1994年7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南陽地區專署,設立地級南陽市。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使南陽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南陽有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科圣張衡墓及張衡博物館、醫圣張仲景墓及祠、社旗山陜會館、南陽武侯祠、內鄉縣衙、八里崗遺址、南陽府衙和荊紫關古建筑群。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處,其中古建筑有漢代廷尉張釋之墓及祠,全省四大名寺之一的淅川香嚴寺,鎮平的菩提寺,陽安寺大殿,南召的丹霞寺,鄧州福勝寺塔,唐河泗洲塔,臥龍區鄂城寺塔,內鄉、方城的文廟大成殿等。舊石器時代遺址有四五十萬年前的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和小空山遺址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有南召竹園遺址、內鄉茶庵遺址、小河遺址,方城的大張莊遺址、平高臺遺址,臥龍區的黃山遺址、英莊遺址,桐柏縣的陡坡嘴遺址、閔崗遺址、張畈冶鐵遺址、圍山城冶銀遺址,社旗縣的茅草寺遺址、譚崗遺址,西峽縣的老墳崗遺址、楊崗遺址,淅川縣下王崗遺址、龍山遺址、馬嶺遺址,新野鳳凰山遺址,鎮平安國城遺址,唐河寨茨崗遺址,鄧州太子崗遺址等;商周時代遺址有宛城區十里廟遺址等。古代城址有南陽宛城故址、方城博望故城等。其他還有南陽市瓦房莊鑄鐵作坊遺址等??h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26處,其中古代建筑98處,冶金遺址13處,古水利遺址8處,古瓷窯遺址2處,古代墓葬74處,古石刻73處,革命文物50余處等。館藏珍貴文物7萬余件,南陽漢代畫像石、畫像磚3000余塊等。 ?。ǘ?/span> 楚文化的發祥地和漢文化的代表 南陽西南邊陲的丹淅流域,有著豐富的楚文化遺址遺物。丹淅流域是指淅川縣境內旁及西峽、商南的漢江支流——丹江和淅川流域。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川北上可達三晉,順丹江、淅川而下可抵江漢,故而有陸通秦晉、水達吳楚之稱。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這里開發較早。早在60萬~7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華夏民族的祖先就已在丹淅流域生息繁衍。其中下王崗新石器時代遺址是西周早期文化遺存,可以視為丹淅流域先楚文化的淵源。在楚國800余年的發展史上,僅國都在丹陽的時間就長達300多年,據《漢書·地理志》載:“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于荊蠻,為楚子,居丹陽?!爆F今在丹淅流域發現的龍城遺址,有些學者認為是楚都丹陽遺址。從1978年至今,在龍城附近的下寺嶺、和尚嶺和徐家嶺,發掘出幾百座春秋時期楚國貴族墓群,出土的楚文物數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藝之先進、銘文之豐富,為國內同類楚墓所罕見。這些楚文物精品,是楚文化研究的重要史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南陽丹淅流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 戰國時代,南陽一直是楚國、秦國和韓國的角逐之地,文化交流頻繁,成為南北文化交流的紐帶。及至漢代,南陽地處長江、漢水南北交通要沖,經濟進一步發展,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地位均相當重要,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之一。西漢南陽商業發達,是全國著名的商業中心。隨著東漢王朝的建立,國都東遷洛陽,南陽為帝鄉,被定為陪都,號稱“南都”,其時南陽據關、河之固,山澤之利,帝鄉之譽,在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遠遠超過西漢,與京城洛陽并列為全國兩個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冠于全國,此時南陽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漢代南陽還是全國冶鐵業的中心,冶鐵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史記·貨殖列傳》載:“宛孔氏之先,梁人也,冶鐵為業,秦遷孔氏南陽,大鼓鑄,家致數千金?!辫F鑄農具的推廣使用,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漢代南陽水利灌溉事業比較發達,《漢書·召信臣傳》記載,召信臣任南陽太守,組織領導在湍河上興建截流工程,工程規模很大,所修渠道全長近100千米,受益面積300平方千米,張衡的《南都賦》生動的描述了當時灌溉的盛況。南陽與鄭國渠所在的關中、都江堰所在的成都并稱全國三大水利區,先進的農具和水利的完備,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農業經濟的發展為南陽文化教育、商業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此孕育出了張衡、諸葛亮、張仲景等彪炳千秋的歷史文化名人。同時南陽當時的社會文化藝術生活也相當豐富,當時的南陽市,王侯將相宅第相望,世家豪族所在皆是,皇親國戚“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這一切在南陽漢代畫像石中得到生動的再現。所以,南陽漢文化積淀深厚,成為全國漢文化的代表,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三) 文化兼容性特色 人文旅游資源是人類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人類在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生存競爭的過程中,雖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影響,但人類的活動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時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而必然帶上一定的地域色彩。因此,人文旅游資源的形成必須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許多方面表現出自然因素的影響。 南陽地處我國中部地區,它北控汝洛,南蔽荊襄,西通關中,東達江淮,自古為交通要沖,秦嶺—淮河一線橫貫其境。地理學家常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南北方的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尤其是淮河南、北的差別相當明顯。其南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其北則遞變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南部為水田稻作地區,北部為旱作農業地區。同樣地,在文化地理上,秦嶺—淮河一線也是我國南、北文化或楚與中原文化比較明顯的分界線。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從上古到秦漢再歷隋唐而至北宋的數千年間,當中國文化中心位于北方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軸心時代”時,中國文化發達地區的東南界線是在淮河流域;此后,當中國文化中心轉移到江南吳越地區而形成所謂“江浙人文淵藪時代”以后,東南文化發達地區的北界亦在淮河流域。換言之,中國的文化中心無論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淮河流域都處于兩者之間的過渡地區,使這里的文化具有南北過渡的濃重色彩,其過渡性的文化特色滲透到社會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 1. 農業文化兼有南北性 中原農業文化是以旱作(植粟)為特色的農業文化,而楚地則是以種稻為特征的水鄉農業文化。 由于自然條件,特別是氣候條件的優越,從古至今南陽一直是重要的農業區,農業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南陽農業從主要農作物種植品種、種植技術到耕作制度都深受南北文化的影響,表現為南北兼具的過渡性農業特色??脊虐l現,南陽淅川下王崗遺址的紅燒土中有稻谷印痕,表明在西周早期秦嶺以南的仰韶文化中已具有了稻文化的特色。與稻文化緊密相連的農田水利建設工程在兩漢時也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稘h書·召信臣傳》記載,召信臣“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行視水中泉,開通溝”。召信臣是西漢南陽太守,公元前42年,組織農民在今鄧州市城郊湍河上興建截流工程,干渠經歷穰、涅陽、新野3縣,全長近100千米,受益面積300平方千米。東漢南陽太守杜詩,建武七年(31年)修治陂堰,把水利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張衡《南都賦》載:“于其陂澤,則有鉗盧玉池,赭陽東陂。貯水渟洿,亙望無涯……其水則開竇灑流,浸彼稻田?!庇州d:“冬稌夏穱,隨時代熟?!边@一方面說明南陽水稻種植歷史較早和農田水利建設素有成就,另一方面也說明在漢代南陽就是重要的稻麥產區。 現代南陽盆地是重要的旱作糧食產區,旱作品種有冬小麥、棉花、玉米、大豆、芝麻等,水稻、油菜在新野、桐柏仍大面積種植,在全國素有“中原糧倉”之美稱。 2. 哲學、文化藝術兼容四方性 中國哲學的起源,是由兩大系統耦合而成,在北方以儒家為代表,在南方則以道家為始祖。在這樣的哲學背景下所產生的文學藝術南北風格迥異,北方文學風格以嚴謹為特征;道家學說的故鄉,楚國以及整個南方的文學風格則以活潑、浪漫為其特色。在古代,南陽作為楚與中原文化交會之地,長期以來兩種文化不斷在此震蕩融合,文化藝術表現為過渡性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文學、曲藝、方言等方面。 南陽古代文學的代表人物應首推東漢張衡,他的作品在內容上比較豐富,在藝術上也有獨到之處。他謳歌盛世的作品多采用寫實的手法,表現的是內在心靈與外部世界的一致性,突出反映了作者的儒家思想。而后期的辭賦則更多地使用了富有騷、賦色彩的象征手段,它蘊涵的是對現實不滿的強烈感情,反映了作者的老莊思想?!赌隙假x》、《二京賦》在語言上,作者接受了《詩經》、《楚辭》等語言的影響,《四愁詩》主要效法屈原的《離騷》,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委婉地書寫出自己的懷愁憂思,同時他的賦中首先引入了議論說理,發展了漢大賦的用語手法。張衡生活在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他文學作品中表現出的兩種文學風格的過渡性決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南陽歷史文化的土壤之中,前有所承,才后有所創。 在戲劇、曲藝上,長期融合南北藝術之長,南陽形成了曲藝、戲劇種類多、流派風格獨特的特征。本區之內,不僅有當地形成的宛梆、越調、曲劇、鼓兒哼等地方劇種,也有流行于北方的豫劇、京劇等。南陽漢劇是南陽較古老的劇種之一,用中州音韻復合湖廣音韻,兼容襄漢、安康戲劇的唱功,博采南陽其他劇種之長而形成;其唱腔多以八度或句尾拖腔高八度唱法,既有南方戲曲的細膩婉轉,又具有北方戲曲的粗獷豪放。 南陽方言屬漢語北方方言區的一種次方言,但南陽遠離北方方言中心,又處在“河南江北”的交界地帶。晉朝中心東移,南宋偏安東南,明代移民、中原漢人不斷向南遷移,宦商車馬,莫不假道宛洛,往來于河北、中原與東南各省之間,由此,南陽遂成為南北方言交會的場所。它不斷吸收南北方言中的精華來豐富自己。故此南陽方言表現為以北方方言為主,雜糅南方方言的過渡性特點。 綜上所述,南陽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文化資源,自然景觀兼容南北,人文景觀兼容四方,形成了南陽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為南陽旅游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