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民辦高職文化建設
卓立宏 靳明志
摘要: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的精神和靈魂。在民辦高職建設發展中,硬件是基礎,質量是核心,文化是關鍵。文化定位,文化育人,文化自覺,修復錯位現象,引導內涵發展,促使民辦高職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民辦高職 文化建設 錯 位 文化育人 文化自覺 可持續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民辦高職正經歷著一場包括基礎設施、師資隊伍、教育質量、文化建設、社會信譽等在內的嚴峻考驗和挑戰。在激烈競爭的諸多因素中,硬件是基礎,質量是核心,文化是關鍵。文化定位,文化育人,文化自覺,修復錯位現象,引導內涵發展,促使民辦高職可持續健康發展。這些文化建設比其他院校具有更迫切的現實重要意義。
1、民辦高職文化建設的內涵及特征
1.1 民辦高職文化建設的兩個層面
民辦高職投資主體來自民間,辦學類型屬于職業教育,辦學層次屬于高等教育。其文化建設應具有大學文化的共性,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以科學發展為文化建設的基本理念;以以師生為本為文化建設的核心要求。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建設具體可分為兩個層面: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即以物質形態出現的教學樓、實驗實訓樓、圖書館、宿舍、體育設施、校園景觀等。物質文化具有階段性,一般是非主導文化。精神文化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上,又可分為觀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教學文化、課程文化、活動文化等。其中觀念文化是師生員工對外部客觀世界及人同客觀世界關系的基本認識,多受決策層觀念文化的制約影響,是引導學校建設發展的風向標。制度文化是在觀念文化支配下建立的師生員工共同遵守的規范體系,是保障學校運行的制動系統。行為文化是師生員工表現出來的修養、氣質、道德,是個人素質作用于行為的具體體現。精神文化具有長期性,是民辦高職文化建設的主導文化。
1.2 民辦高職文化建設的特征
民辦高職文化建設除具有大學文化的共性外還應有其區別于其他類型高校的個性特征。
(1) 職業性
民辦高職文化建設具有高等教育性和職業性雙重屬性。民辦高職培養社會經濟建設第一
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這種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基礎理論、專業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那就決定了民辦高職文化建設以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為核心突出“職”的特點,融進更多的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人文素質。在物質文化層面上要建立和開設專業銜接的行業技能實訓室,以實施黃炎培的“手腦并用”、“做學合一”。在精神文化層面上弘揚黃炎培“金的人格”、“敬業樂群”思想,注重塑造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精神。
(2) 區域性
民辦高職和市場聯系直接緊密,基本定位于服務一定區域的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專業設置和區域支柱產業對接,課程設置和行業崗位技能對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使學校文化建設和社會文化、企業文化有著必然而必須的融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決定了民辦高職文化建設的區域性。
(3) 個性
民辦高職投資主體情況不同,辦學理念的差異,對高職教育的公益性理解不同。民辦高辦學自主性,管理理念,人才流動的自由化等不同使不同的民辦高職的文化建設既不同于公辦高職,之間也互不相同,生成不同的民辦高職文化而具有文化個性。
2、民辦高職文化建設的優劣勢及錯位
2.1 民辦高職文化建設的優劣勢
民辦高職與公辦高職相比,學校文化建設有一些先天優勢。民辦高職辦學歷史較短,較少地受辦學歷史傳統限制和消極文化積累的影響,可以更好地按照新的辦學理念對文化建設進行高起點系統全面設計,規劃逐步實施。民辦高職享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辦學體制靈活,自主管理有較大空間,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建設中可以更為靈活。民辦高職教師、學生來自各地各行,閱歷、經歷不同,在來到民辦高職的選擇過程中,就要經歷一番思想斗爭、自我調整。其本身就有著一種較為開放的理念和包容心態,青年人多更易接受多元文化影響,包容不同文化、觀念差異,更易形成民主開放文化氛圍。這些優勢如能善用,勢必促進民辦高職文化建設。
民辦高職文化建設也存在著先天不足的劣勢。文化建設需要一個較長歷史過程而積淀,民辦高職辦學歷史短還難以稱之為有自身學校文化。一位資深職業教育專家曾說,走進有的民辦高職感覺不象大學,就是因為缺乏大學文化。民辦高職始終面臨著殘酷的市場競爭,生存的壓力一直伴隨著辦學過程。面對這樣嚴酷的現實,有的民辦高職決策及管理者文化意識尚未覺醒,在文化建設中易于忽視學校文化形成的規律。民辦高職管理團隊及教師頻繁流動更換,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文化建設的延續和穩定。
2.2 民辦高職文化建設的錯位表現
上述先天不足的劣勢很可能造成民辦高職文化建設的錯位。從六所民辦高職文化建設調研結果可見,錯位表現有“四重四輕”:
“重硬輕軟”。有的民辦高職只講短期效益,重視硬件建設,在硬件建設上追求表面形式而缺乏高職教育功能及文化風格表現,失去文化之光。錯誤認為精神文化建設看不見、摸不著或建設周期長、效益慢而輕視文化軟實力建設,甚至出現文事不匹、文不配位現象。
“重招輕教”。民辦高職始終面臨激烈的生源競爭。無生不成校,重視招生無可非議,但有的民辦高職缺乏招生文化。學生招進以后,輕視教育管理,調動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積極作用不夠充分。錯誤認為教學質量是長遠之事,輕視內涵建設,逐漸失去吸引生源根本之計,造成學生進校后落差大而流失。
“重技輕文”。有的民辦高職硬套用辦普通教育的辦法辦職業教育,較重視學生動手技能零碎訓練而缺乏對應的職業技能系統訓練,輕視必要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改革,很少開設必要的人文課程。把文化建設簡單地看作一些零碎的文藝活動,輕視區域文化、企業文化的融合,輕視師生人文素養、職業精神的系統培養,甚至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化缺失現象。
“重利輕信”。有的民辦高職急功求利,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輕視社會信譽。思考、處理問題僅從經濟利益出發,個人意愿隨意,忽視民辦職業教育基本制度建設,甚至出現突破文化底線、是非顛倒的現象,造成社會不良影響及其循環。
這些文化建設錯位表現程度不同,但都對民辦高職文化建設、內涵建設、可持續健康發展造成消極影響。有的民辦高職處于生存競爭階段,忽視文化建設的現象在所難免,但扭曲的以犧牲文化建設而求生存做法只能加劇危機的惡性循環。
3、民辦高職文化建設的對策
3.1 文化定位
辦學定位的基礎和實質是文化的定位。民辦高職要樹立現代職業教育辦學理念,深入理解民辦高職面向人人育人、服務經濟及社會建設、開展科學技術研究、傳承創新人類文化四大功能。確立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在基礎設施、校園景觀等建設上彰顯現代職業教育文化特色。在精神文化建設上要牢牢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構建精神文化建設整體系統方案,和物質文化建設同步實施,相互促進,營造“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濃厚文化氛圍。特色的校訓、鮮明的校歌、一景一物,一言一行彰顯文化品位、精神氣質,全面塑造文化建設品牌。讓人走進校園,接著師生,就感受到特色文化氣息,有一種精神力量。
3.2 文化育人
教育的本質是人的素質提升。陶行知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民辦高職文化育人要緊緊結合師生特點,從三個層面定位制定素質養成教育方案,一是作為自然人,“謀個性之發展”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二是作為技術技能人,“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相融性發展;三是作為可持續發展的職業人,“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適應時代變遷、社會進步、經濟轉型、職業變遷的能動性發展。開設人文教育類課程;開展法律、心理、道德專題講座;開展健康文明各類社團活動;開展職業教育的文化研究,更新職業教育理念;融合地方企業文化,實施實習實踐育人。切實加強科學制度建設及落實,凝聚人心。創新網絡文化,引導輿情,弘揚正能量。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不斷培育優良校風、教風、學風,教育師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創新,使每位師生成為學校特色文化的形象大使。
3.3 文化自覺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說過,“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民辦高職文化建設是要有經過一個較長辦學實踐逐步形成、師生共同創造、維護、遵守的精神價值觀、行為規范、教育教學活動總和,是對民辦高等職業教育本質和學?;盍Ω邔拥牟恍柑骄亢图せ?。在形成的長期過程中,會有亮點、有失誤、有偏差,決策和管理團隊要有“和而不同”的胸懷,不煒疾忌醫,不斷培育亮點,糾正失誤,修復偏差。不去復制已倒閉或即將倒閉的一些民辦學校走過的老路,預測變化,想別人沒有想到的事;科學規劃,做別人沒有做到的事;精益求精地逐漸豐滿、凝練文化特色。
民辦高職的激烈競爭最終演變為文化的競爭,優勝劣汰的法則在發揮作用。文化立校,只有優秀深厚的民辦高職文化才能孕育出人民滿意的民辦高職,而深厚的民辦高職文化只有順應社會發展規律、一代又一代民辦高職人不懈艱苦塑造,才能可持續健康發展,登堂入室,傲立于中國特色職業教育之林。
參考文獻:
[1] 張萌偉 民辦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與內涵發展探析 《教育教學論壇》 2015(30)
[2] 王栓才 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精神探究 《教育教學論壇》 2016(13)
[3] 李玉春 論開展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評價的意義及原則 《廣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