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融合聯手,合力精準扶貧
孔雪飛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绷暯娇倳浽谥醒敕鲐氶_發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開展精準扶貧指明了方向。在談及精準扶貧“怎么扶”時,習近平指出,要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其中就包括了通過發展教育脫貧一批。
何為“精準扶貧”?我覺得那就是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把握好當地的綜合態勢,找到當地的發展致富的“命脈”,遵循客觀規律將扶貧資金、資源用在該“使力”的點上,用在真正能為民帶來增收的產業、實業上,走出一條符合當地文化、環境背景的特色致富路。
結合我省實際,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我省貧困地區的資本、人才等資源長期處于凈流出狀態,土地資源長期處于低效利用狀態,技術傳播途徑不夠順暢,制約了我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和脫貧致富的步伐:
1、部分群眾認識不夠,參與度不高。傳統種植業缺乏比較優勢,經濟效益低下,但結構調整必然存在一定風險,部分群眾思想僵化、因循守舊,怕擔風險、害怕失敗,因而不愿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上動腦筋、想辦法、謀出路、圖發展。多數貧困地方至今仍然束縛在傳統農業的圈子內,沒有一個優勢突出的、非常明確的主導產業,農民脫貧一直沒有好的路子。
2、缺乏資金支持,產業發展規模偏小,管理水平與效益偏低。與傳統農業相比,發展特色產業投入較大、管理水平要求較高、見收需要時間較長、市場相對較遠而且風險相對較大,只有持之以恒努力、形成一定的規模才有效益。長期以來,農村金融供給嚴重不足,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網點一直處于收縮狀態。有限的金融機構是在抽血,而不是在輸血。農村資金大量流出農村,成了大中城市的信貸資金來源,進而直接導致農村資金供給不能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與需求相比,農村金融產品仍然于嚴重短缺的狀態,存在著機構覆蓋率低、金融基礎設施不足、信用擔保體系發展滯后、支農信貸產品功能欠缺、農村資金嚴重外流等問題。導致產業發展速度偏慢、規模偏小、管理不精、效益不高,扶貧作用遠未得到充分發揮。
3、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發展產業后勁不足。農民是發展產業的主體,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直接決定著產業發展的水平與效益。但絕大部分有文化、有體力、有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留守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甚至體力都明顯偏弱,而且越是貧困地區,這種情況越發突出。不少留守農民僅滿足于在家領孩子、種糧保自足,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青壯年勞力。農村科技服務人才短缺,貧困地區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農業服務部門近年來存在人員年齡結構偏大,知識老化、技能退化,服務力不從心等問題。尤其是部分地區基層農技部門經過多次改革后,一些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形同虛設,許多身處服務一線的鄉鎮農技人員從事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減退。服務跟不上,新的科技知識不能有效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自然產業發展慢,農民脫貧難。
4、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發展產業市場風險較大。特色產業往往生產地與銷售地分離,產品必須進入市場,才能獲取效益并維持再生產。但目前小規模生產、分散經營目前在貧困地區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很多合作社并沒有真正與農民實現“合作共贏”,生產規模有限,分散的“小生產”很難與遙遠的“大市場”對接。農民在發展特色產業過程中,受市場影響起伏波動較大,產品的品種、數量、價格等市場的需求變化因信息等因素的影響,讓農民難以應付。
要實現脫貧目標,激發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必須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引入外部力量,打破傳統農業小生產的步伐,激活農村沉淀的大量的寶貴經濟資源。我們經過實踐發現,通過中華職教社、農村信用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勢互補可以較好地引入產業、資金、技術。2016年以來,我們在探索職教社如何發揮人才智力優勢,為精準扶貧提供服務的方式時,以海南省“三社幫一村”的扶貧模式為標準,結合我們之前工作實際情況,從統戰的角度做了一些嘗試,加強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的力度,與農村信用社、農民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在社旗縣開展實踐試點?;舅悸肪褪?,充分發揮職教社智力優勢、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優勢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優勢,積極探索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以“三社”聯合的方式開展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生產技能、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就業創業,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幫助創造條件?!叭鐜鸵淮濉笨梢愿爬椤敖剔r民技術、給農民資金、扶農民創業、助農民致富?!本唧w做法是:
1、南陽市中華職教社在近年來的工作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南陽市中華職教社充分發揮“三性”特征,統籌規劃和整合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職業中專及民辦培訓機構的場地、師資、設施、資金等資源,充分發揮培訓機構的主陣地作用,積極主動開展各類培訓,最大力度服務三農。近年來,市縣職教社通過組織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返鄉農民創業計劃”等培訓項目,著力提升農民工創業技能,培養農民致富帶頭人。尤其在2016年以來,社旗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為主開展了培訓入村活動,結合各村實際,開展不同專業的培訓,如深入饒良鎮孟莊村開展畜牧防疫專業技術培訓,參訓農民100人,在橋頭鎮小河流村開展花生種植專業技術培訓,參訓農民120人,在興隆鎮呂樓村開展養殖專業技術培訓,參訓農民80人,有力促進了這些村特色農業的發展,為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積累了經驗。對貧困戶脫貧有很大帶動作用。結合縣產業聚集區確定四大產業方向,深入企業開展產業工人培訓1萬余人,產業集聚區就近吸納新型農民工5000余人,有效的解決了縣城周邊農民的轉移就業。同時組織建設有了新發展,目前社旗團體社員已發展到31家,為今后更好地服務農村脫貧和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市職教社動員和聯系有關大專院校和單位,積極參與支持社旗試點活動,河南工院與縣職業中專對接,制定支持精準扶貧計劃,提供人才支持。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農民合作社建立了實習基地,提供農業技術,形成市縣一體職教活動。
2、農村信用社是解決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的主要依靠。農村信用社,是建國以來成立最早、分布最廣的合作經營組織,這是農民自辦的金融機構,現在仍然主要為農民服務。在滿足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上,農信社是絕對的主力軍,全省銀行業40%的涉農貸款、40%的中小企業貸款、40%的農戶貸款都是由農信社發放的。脫貧攻堅的主要金融支撐只能依靠農信社。社旗縣農信社截至2016年3月底,農業貸款余額為34.6億元,占各項貸款的96.9%,幾年來累計投放2.6億元貸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社旗縣農信社自2010年前就嘗試與縣勞動就業部門的SYB創業培訓活動相結合,即SYB創業培訓合格的農民學員在獲得結業證后,憑創業項目可申請2萬—5萬元的小額貸款。幾年來已有一批農民創業成功,并通過專業合作社的形式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致富,為農業發展,農村地區的脫貧工作做出了重大貢獻。
3、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對接市場的最優選擇。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內生的力量,方式靈活,有很強的適應性。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通過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來實現成員互助。專業合作社對所從事的行業具有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既了解社員意愿,又了解國家政策。在經營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既可以有效增強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克服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解決農業小規模生產與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讓農民抱成團闖市場,獲取規模效益,又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截至目前,社旗縣已建成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32家,涉及小麥、玉米、小雜糧、黃牛、蔬菜、瓜果、農機服務等領域,其中省級示范社4家、市級示范社14家,合作社社員1.2萬戶,在扶貧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專業合作社,可以較好的對接職教社、農信社的技術和資金,是各種外部資源進入農村的門戶。據統計,幾年來社旗縣農信社累計投放2.6億元貸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創收家庭農場、丙玉蔬菜、從建農機等4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余額達2300萬元。在這次試點中,丙玉蔬菜合作社為首選,目前有標準化有機蔬菜生產基地600畝,連棟溫室大棚500座,聯系農戶自建大棚2000座1000噸保鮮庫,為合作社社員提供產、供、銷及技術服務。
4、加強領導,健全組織。在市職教社參與下,試點工作得到了縣委縣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成立了以社旗縣職教社主任、縣政協副主席劉玉庚為組長的“社旗縣三社聯席辦公會議”領導小組,小組由社旗職教社牽頭,抽調專職工作人員6名,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社旗縣農信社,辦公經費申請縣財政適當支持,并制定了社旗縣“三社幫一村”實施方案。明確三社的職責及工作關聯的方法,為“三社”融合關聯,合力精準扶貧做好組織、制度保障。目前試點工作已經開始,職教社、農村信用社、農民合作社進行正常運行階段,我們將及時總結工作情況,促進健康發展。
我們認為農村貧困是綜合性的、整體性的,必須合力攻堅,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廣泛參與,匯聚各種資源,對農村的產業進行一個較為系統性的改造,才能逐步改善農村的貧困面貌,而“三社幫一村”模式,較為契合我省貧困地區特別是傳統平原貧困地區的實際狀況,建議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進行推廣:
1、引導農民成立專業組織,轉變農業經營組織方式。協調農業部門,組織農民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變零散經營為集約經營,引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升級,擴展農業盈利空間,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設立引導基金,為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加工銷售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與貸款便利。協調財政局、農業部門設立農民合作社小額農戶貸款擔?;?,增強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能力,吸引農民入社。
2、強化金融服務,提高農戶及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獲得率。一是轉變觀念,由農民找我變為我找農民。在職教社、農信社配合下,農信社小額信貸技術員深入農村,送知識、送技術、送資金,主動上門,走村串巷,深入田間地頭介紹貸款,辦理一般貸款手續也直接上門服務。二是有針對性設計多元化便民金融產品。農信社設計有靈活多樣的放貸方式和多元化的放貸額度、放貸期限,降低貸款門檻,提高農戶獲得貸款的成功率。三是提高效率,解決急需。推出貸款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陽光操作,農戶所申請的貸款資金能及時到位,切實解決農戶急需資金障礙。
3、建設人才隊伍,搞好產業服務。發揮職教社聯系廣泛和低成本、公益性的獨特作用,整合職教社與農信社的優勢,建設一支建設一支符合地方產業發展和扶貧工作實際的梯級人才隊伍。借助職教社的力量來培訓小額信貸技術員和農民,把培訓農民使其掌握基本金融業務知識作為貸款的前提條件,先培訓后貸款。提高農信社小額信貸技術員的農業技術水平,使他們知農、懂農、親農,將農信社小額信貸員培育成培訓農民技術和做好信貸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幫助農民研究市場規律,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向農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派會計人員,幫忙他們做賬、做審計,提供財務顧問,提高農村專業合作的規范化水平,培育合格貸款人。